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——心理知识小科普

发布者:商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3-04-09动态浏览次数:10

创伤后应激障碍,是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严重、预后不良、可能存在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,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,如自然灾害、交通事故、亲人的突然丧失等意外事故后,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。

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、警觉性增高症状以及回避或麻木症状。集中营幸存者、自然灾害受灾者、退伍军人是患病率较高的人群,最早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主要在这几类人群中展开。

《惩罚者》中退伍士兵刘易斯便是一位创伤后应激障碍者。常年处在血腥的枪林弹雨中,让他无法正常的生活。睡觉时随时保持警惕,整日为手上沾染的献血痛苦发狂,无法信任身边人,甚至差点误伤自己的父亲。因此,社会无法接受他,即使他为国家奉献了许多但他仍被抛弃了。不被社会理解,使他的应激障碍更加严重,最终他走上了一条归路。

数据表明,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普通人中终身患病率大约为4%,其中超过 1/3 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因为疾病的慢性化而终生不愈,超过半数合并物质滥用、焦虑及抑郁性碍,自杀率大概为正常人的6倍。应激障碍者无法重新融入社会,被迫走向自我毁灭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对这类人的不理解与歧视。正如《惩罚者》中 刘易斯并没有违法行为,却仍被警察误解,驱赶。

其实,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,现在暂未有百分百克服的药物,大多数治疗都采取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。最重要的其实是心理治疗和环境治疗,环境治疗往往会建议患者改变周围环境,比如患者母亲因为车祸去世,可能不建议继续住在母亲的房子里。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,通过认识行为治疗改变患者对事件的认知。

因此,社会的接纳与包容对改变创伤应激障碍者的行为认知有很大作用,让患者意识到自身已脱离产生应激的场景,才能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。人是群体性动物,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下去,当我们能接纳每一个和而不同的个体时,社会才是一个大家庭。